你知道今天的中美关系为何这般曲折跌宕吗?你知道中印边境的现状是怎样形成的吗?你知道为什么是英国率先走上脱欧之路吗?……
当今的世界纷繁复杂,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许多事情尚未看到结果,有时会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迷惑,也忍不住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今天”的答案在哪里找?未来的方向从哪里看的更清晰?其实,都在历史中。
人们总是在对现实的探究中引起对历史的关注,在对历史的研究中加深对现实的理解。唐太宗从历史中找出了治国之道;毛泽东曾反复阅读《资治通鉴》多达17遍;王健林等成功的企业人士也酷爱读历史。从这些例子大家不难看出,“历史”不像看起来的那般无用,所以才有“读史使人明智”的说法。简单说来,学好历史,可以让人拥有开阔的知识视野、严谨的逻辑思维、洞察人性和规律的判断力,让我们能更从容的面对人生中的许多大事小情,具备更强大思考力和抉择力,从而创造更辉煌的未来。同学们,千万不要小瞧了这门学科在你未来人生中的意义。
当然,“明智”的前提是学好历史,那怎样才能学好历史呢?
历史包罗万象、千丝万缕,想要学好历史,离不开 博闻强识。“博闻”就是多看书,知道的多;“强识”就是记忆力强。常听人说,“学历史是‘背’历史”,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历史学科确实需要多背,但需要“背”什么,你知道吗?作为一名高中生,同学们只有正确的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才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而具备一定的自学历史的能力。
历史学科有什么特点呢?
历史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学科,它研究的是过去的人和事。过去不可能再现,我们若要对过去遥远时空下的史事和人物进行了解,离不开想象,但这种想象绝对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反而必须要依据各种类型的史料,对历史事实进行具体的、准确的判断。史料就是证据,没有足够的史料作为证据支持,我们所观察的历史只能是一种推论,而不是定论。比如二里头遗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说这个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很可能”就意味着缺乏足够的史料证据证明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的遗存。因此,历史学科有“孤证不立”的说法,又有“相互佐证”的史学要求,因为依据不同的史料、不同的证据,有时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甚至是相悖的。故而,研究历史真相不能只靠史料去还原经过,还要依靠史料去寻找原因和结果,只有原因、经过、结果不互相矛盾,逻辑一致,且有足够的史料来证明,我们才能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简言之,历史研究,就是通过史料去了解过去的事或人,弄清事情为何发生,影响是什么,从而揭示历史真相。
如果我们把上面的这一句话拆开,就是历史学习和思维发展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判断历史事实(也就是史实),准确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主要的过程(即阶段、人物或表现等)、结果。历史事件以鸦片战争为例,我们至少要掌握住:1840年,英国军舰进入广州海口,战争爆发;1842年英国扬言进攻南京,中英和谈,战争结束;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历史人物的人生历程包括其生卒年代、活动地域(适当结合地图)、简要的成长经历、主要事迹等。历史的基本要素确实是需要大家记忆的,要背过,但中学生不是历史学家,当然也就无需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证据确定史实,既然都被历史学家写到教科书中了,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基本史实和结论就都是经得起检验的,具备科学性,同学们在自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出教科书中历史的基本要素,并记住。当然,如果你有不同于教科书的说法,拿出证据来,一分证据一分话,切忌人云亦云,偏听偏信。
第二步:思考史事发生的前因后果,琢磨第一步骤中的历史要素,对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探寻。当我们了解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基本过程和结果,会忍不住追问:英国为什么要打中国?中英之间早有接触,战争为什么发生在1840年而不是别的年代?中国为什么战败?《南京条约》中的规定中为何要赔款?为何要五口通商?……这样的规定对英国有什么好处?对中国又有什么影响?同学们,这就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点,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思维的要求比初中要高。追问原因和影响需要比较多的抽象思考,有些同学认为这样学习历史比较枯燥,不爱听,不爱动脑,其实这一步的学习是决定高中历史成绩高低的关键,因为“读史使人明智”只有经历了这步才能实现,只去记忆史实对提升思维能力助益不大,只有思考史事方能增长智慧。
许多同学在这步骤学习也靠“背”,这种方法不正确。初期,确实需要“背”,但比“背”更重要的是掌握分析历史原因和影响的方法。这些方法,每个历史老师都会讲到,关键看同学们是否理解:为什么要从这些角度分析?并能结合具体的案例恰当的运用,举一反三。考察历史原因的一种方法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等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从这些角度分析呢?这是由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构决定的。历史的发展往往通过生产力和生产组织、国家制度与治理、文教科技、环境治理、衣食住行、卫生医疗等角度呈现出来,而这些角度与政、经、思等角度是一致的。还有一种内外、主客观、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分析历史原因的方法。
有时候历史原因(背景)的分析还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方法。例如,秦朝统一六国的社会背景,可以首先使用政、经、思、社会的分析方法: 政治:分封制瓦解,各国变法,初步建立了君主专制;
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井田制瓦解;
思想: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社会心理:人民渴望统一。
可将以上四点视为外因,再使用“内外因”分析法从秦国角度寻找内因:地理优势、商鞅变法、统一策略等等。
不管哪种分析方法,其实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历史的变化是合力造成的,不是由单个原因推动的。大家分析原因时要发散思维,拓宽视野,这种思考方式不是依赖“背”就能形成的,而是取决于长时间的思维训练培养成的习惯和方法。分析历史影响的角度与原因类似,但要注意把握全面辩证的原则,即要辨明积极与消极,分清主次,才可以认清历史发展的走向。有心的同学会发现,历史课上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大家不妨自己动脑找找看。
第三步:综合第一步的证据和第二步的原因及影响,对某一史事或人物形成评价,得出结论,形成一种历史观点。比如,学完鸦片战争,我们断定: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商品输出打开中国国门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战争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当然,基于史实的基础,这个历史结论还可以表述的更丰富、更充实)。这其实只是一种观点,你还应该了解其他的观点,比如英国人称这场战争为“通商战争”,还有人称之为“中英战争”。如果你能知道这三种不同说法背后代表的立场或价值观,并能用自己所知道的史实去评判不同的观点,这意味着你的历史思维发展更上了一层。目前,这种对形成历史观点、表达自己看法或评价别人观点的能力已是高考考察的重点方向,上海卷和全国卷早在几年前就已出现这种题目,2020年天津卷也出现了此类题目,即18题的漫画设计题目。
以上就是历史学习中,我们的认知和思维需要经历的一般过程,介绍这个过程的目的是告诉大家:高中历史学习的重点是什么,怎样科学的学习历史。
从教十几年,我曾见过很多同学陷入历史学习的误区,因成绩提升乏力而丧失学习历史的信心,最终影响高考成绩。下面针对常见的误区,给出一些针对性的分析与指导。
1. 现象一:历史枯燥,整天就知道“背”,背的太多。
这主要是被动参与历史学习造成的。如果大家在历史学习中,让自己的思考多参与进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警察还原案发现场那样,甄别史实,寻找历史联系,就可以发现:历史学习需要更多的是理解和思考,毕竟背过类似于“一个小偷在下午三点的菜市场偷了某某的钱包”这样的史实,不等于破案成功。第二三步(上文阐述的)的学习过程如果缺少主动性,单纯依赖老师去讲授,那你就只能“背”老师给的结论了,这种“背”是一种死学习,记住是知识,并没有掌握得出这些知识和结论的方法,考试中材料一变,主题一换,你就会有读不懂材料、不知道题目问什么的感觉。当前,这种简单低层次的历史学习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正在被高考逐渐淘汰,高考需要你对史事有自己的看法,并且是有依据的科学看法。
2. 现象二:历史,早背早忘,考前再背才有效。
历史学科的学习起点比较低,从任何时候开始学习好像都可以,但是,请同学们别忘了,每个年龄阶段都有思维发展的层次要求,学科思维能力应该与自己的年龄阶段相匹配。历史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视野宽阔,思维深度最终能够指向哲学层面,是社会学科中比较难通的一门学科,需要厚积薄发的过程。同样面对一本教科书,每一遍学习的重点都会出现变化,因为历史横纵联系的伸缩性太强,外延性太广,对发散性思维要求比较高,这些关键能力在考前临时抱佛脚的训练中并不能培养起来。再说了,在书山题海的高三,能有多少时间背五本历史书的内容呢?记忆的效率又是怎样呢?面对从未见过的材料,背了会运用吗?
3. 现象三:历史笔记工整漂亮,但历史成绩却不理想。
历史笔记是老师对历史教科书内容的提炼,可以帮助同学们提纲挈领的把握重点,抓住史事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身为历史老师,我提倡同学们记历史笔记。但在教学中,我经常见到有些同学把记笔记当成历史学习的首要任务,不重视老师设置的问题和提供的学习情境,只是单纯的把老师的板书记录下来,而且我还发现,这类同学复习的时候不会看书,只看历史笔记。 这类同学的学习误区有二:
一是把自己的学习简单的定位在“复制”“粘贴”的层次,没有意识到课堂学习的重点是什么。重点应当是思考、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提取信息,训练思维、表述观点的。二是没有正确认识笔记和教科书的关系。教科书是我们师生共有的最重要的学习材料,我们应把历史教科书当成考试中的材料,认真阅读,并按照以上三个学习步骤去分析教材,提升自己解读文本、提取信息、形成认识的能力,长此以往,才能培养起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笔记只是老师指导大家学习过程的工具,其价值在于辅助同学们理解教材内容而已。建议同学们:上课积极动脑思考,笔记没跟上课后及时整理也可以有效落实重点内容。平时,我们只是借由笔记去理解教科书中的历史信息和结论,而不是舍了课本只看笔记或教辅材料。
同学们,认真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误区都没有正确认识历史学习的特点,没有遵循历史学习的三个步骤,历史学习方法丧失了科学性而导致低效。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历史知识庞杂,千头万绪,课堂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很多事情需要同学们自主完成,我经常听学生很委屈的抱怨:“我就是背不过”“老师,我背了,可很快就忘了”。
怎样尽量提高历史记忆与历史学习的效率呢?
在此,为大家介绍一个策略一个适用于高中三个年级的历史学习方法:用找联系的方法学历史,围绕某一主题理清来龙去脉,或者围绕某一个历史阶段弄清现象之间的关联,从而给记忆减负,把历史书读“薄”。比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这一系列的历史事实组合在一起,同学们应该知道这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一个过程。找同类,串点成线,纵向联系历史,若再比较异同,追问原因,我们就能认清历史的不同阶段,把握历史的延续性和差异性。
还有一类联系,强调的是横向的历史联系,一般以一个历史阶段为范围。我们以“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为例来说明:该时段下,经济领域出现了手工工场使用雇佣劳动、商品经济发达等现象,而思想领域则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工商皆本”、“抨击君主专制”的主张,在文学戏曲领域中出现了反权威、追求爱情自由的小说和戏剧作品。同学们可以看出:同一时段不同的社会领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这说明:社会是整体演变的,而不是某一领域孤军突起、一枝独秀。明清时期中国市场流通中的白银来源于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西学东渐,这三个现象之间有密切关联,若深入追问原因,则体现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历史的变化对中国产生影响,这是更宏观的中外横向联系。
如果同学们能做个历史学习的有心人,勤于主动发现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抽丝剥茧,构建起越来越密的历史知识之网,你会发现:“背”东西的效率会提高,“背”过的东西不那么容易遗忘或混淆;如果坚持下去,你将还会发现:历史信息越积累越丰富,你对历史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你的历史成绩会显著的提高,你的历史智慧也会悄然增长。
希望同学们能从本文中获得启发,明白:不论是背笔记、看课本、刷题,还是研究历史剧、阅读史学著作,都是学习的形式而已,历史学习的形式只有符合历史认知的规律才会更有效。朱熹曾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大意是:理解的越透彻,那么行动起来就越坚定不移,行动的越是坚定不移,那么对事情的理解和认识就会更深更透彻,愿同学们在历史学习中能做到如此的知行合一。
本文原创作者 毛纪花
任教天津滨海新区塘沽第十三中学,从事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研究12年。曾获得天津市说课一等奖;全国历史教育学会说课比赛二等奖;天津市第九届“双优课”比赛市级二等奖;第八届“双优课”比赛塘沽一等奖。为2020年教育部统编高中三科教材培训——历史学科必修第三期培训提供专题讲座。
地址: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广州道开源里21号
电话:022-66301592
微信公众号:情怀响螺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