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快速发布
|
关注公众号
人文历史
智慧人生
|
微信登录
微信登录
找回密码
账号中心
您好,请
登录
首页
备课资源
视频学院
教研
视听经典
交流平台
问答
阅读
练题
积分
本版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高中统编
初中统编
学术前沿
难题汇集
品质试题-高中
品质试题-初中
高中历史
初中历史
学术讲座
重庆南岸历史教研
石家庄高中历史
肖仕扬工作室
陈维坚工作室
陈大斌工作室
陈祺文工作室
重庆市实中课程基地
巴蜀中学历史课程基地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家庭教育
心理教育
难点熔炉
教育关注
教育公益
网上作业
群组
动态
我要提问
我的提问
互助答问
公益教师
我要练题
已练试题
我的错题
宣传推广
每日签到
智学课程网
›
教学研讨
›
学术研讨
›
趋势与应对:高考历史试题中的结构不良问题 ...
返回列表
趋势与应对:高考历史试题中的结构不良问题
[复制链接]
fighter
发表于 2020-11-8 20: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fighter 于 2020-11-8 20:39 编辑
2020年高考历史试题更加注重结构不良问题的设计,应当引起中学历史教师的关注。本文以2020年高考历史试卷中的三道试题为例,对结构不良问题进行解析,以更深入地分析历史结构不良问题的特征,把握历史结构不良问题的考查重点,并就如何积极应对提出一些建议。
稳中求变是历年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2020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变”,明显与其他年份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为更加注重结构不良问题的设计。当然,以前的高考历史试卷中已出现结构不良问题,而今年在这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应当引起中学历史教师的关注。
一、结构不良问题的表现与特征
问题的分类办法有多种,美国学者Reitman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结构良好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要求和算法都很明确,上述三者有一方面不明确的就属于结构不良问题。初始状态即问题的已知条件,目标要求即问题的最终结果,算法即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结构不良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形:
第一,
已知条件明确,目标要求不明确;
第二,
已知条件不明确,目标要求明确;
第三,
已知条件、目标要求都不明确。三者中,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都需要解决者自己寻找,又以第三种的解决难度最大。
结构不良问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具有未知或不可知的因素;
第二,
解决路径和方法呈现明显的多元化;
第三,
解决方案或问题答案具有不确定性;
第四,
评价标准具有不唯一性;
第五,
需要解决者表达自己的而非现成的观点。解决结构不良问题,需要哪些知识、概念、原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概念、原理,需要什么方法或方案,何种方法或方案是最佳的,等等,都需要解决者自行决定。
结构不良问题如同现实生活中突然遇到的新情况,其不可预测性考验着面临问题的人。例如,每天上学乘坐的公交车迟迟没来,怎样才能准时赶到学校?小区池塘中的观赏鱼大量死亡,怎么解决?面对数量较大、种类较多的校园垃圾,需综合运用哪些办法才能有效解决?爷爷的晶体管收音机坏了,如何维修?食堂的油汤溅到几位同学不同材质的衣服上,如何清理?这些问题都是课本上没有、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对学生而言又没有现成的对策,且没有标准答案, 但又必须寻找最佳方案。这些都体现了结构不良问题的特征。
二、高考历史试题中的结构不良问题
结构不良问题是相对于结构良好问题而言的,为了更好地认识结构不良问题,首先看看高考历史试卷中占据很大比重的结构良好问题。
例1(2020年高考文综全国Ⅱ卷第41题):
(1)根据材料一(略。摘编自《永定河续志》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2)根据材料(略。摘编自《海河志》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
例2(2020年高考文综全国Ⅲ卷第41题):
(1)根据材料二(略。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2)根据材料(略。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把上述两例归入结构良好问题,是基于以下四方面原因:第一,具有明确的已知条件,即试题提供的材料。第二,具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即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效果、治理海河的特点及意义、西周都城和希腊城邦的特点、希腊城邦兴起的条件、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第三,具有明确的答题途径和方法,途径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方法是概括、分析。第四,答案相对固定,评分有具体的操作细则。
与上述两例相比,下面这道题的命制思路有明显不同。
例3(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Ⅲ卷第41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从材料(表1)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该题虽然提供了较充分的材料,但命题人并没有提出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而是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也就是说,论题与史实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能“自己给自己出题”,那就无题可解。这道试题属于结构不良问题。历史学科的结构不良问题具有以下五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
问题的表述比较模糊;
二是
答题的要求比较笼统;
三是
基本与教科书内容“脱节”;
四是
解题时具体运用哪些知识和方法并不清晰;
五是
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因而难以制定具体的评分标准。当然,并非每道结构不良问题都同时具备这五个特点,而是有时只具备其中的某几个特点。
三、高考历史试题中结构不良问题的解析
下面,我们以2020年高考历史试卷中的三道试题为例,对结构不良问题进行简单解析,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结构不良问题的特征,帮助大家把握此类问题的考查重点。
例4(2020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第42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该题给出三位学者关于宋朝历史的研究成果,根据书名可以看出他们对宋朝的时代特征有着不同的认识。试题要求学生按照学者的思路,任意选择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时期,高度概括其时代特征,并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此题的已知条件不明确,问题指向更是模糊。选择中国古代哪一个历史时期也有多种方案,既可以选择诸如夏商周、秦汉、隋唐这种较长时段的历史时期,又可以选择诸如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这种中时段的历史时期,也可以选择诸如秦朝、五代、明清之际这种短时段的历史时期,甚至可以选择诸如文景、贞观、康雍乾等一个朝代内的特定历史时期。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是不同的,即使同一时期,从不同角度也可以概括出不同的历史特征。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历史特征的论证,则需要运用不同的史实。因此,此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例5(2020年山东卷第19题):
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材料对17世纪英国的咖啡馆做了简单介绍,要求学生选取一个对话主题,撰写咖啡馆内的对话场景。虚拟一幕人物对话,在高考历史试卷中是首次出现,具有“开辟新天地”的意义。既然是对话,就要有一定的主题,不能写成日常生活中的漫谈。因而要求学生调动头脑中关于17世纪中后期英国乃至世界历史的知识,包括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在此基础上确立对话的主题。对话主题可以是商业贸易,也可以是国家大事;谈论商业贸易的人,可以是商人也可以是教师;谈论国家大事的人,可以是政治人物,也可以是商界精英;政治人物可以来自保守派,也可以来自激进派。不同的人对于商业贸易、国家大事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该题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答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例6(2020年天津卷第18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漫画可以叙史解史。它往往针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使用夸张、比喻、寓意、突出细节等方式,集中反映特定的历史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解释与看待历史的立场。下面是一幅历史漫画的构思,其中蕴含着历史内容和历史寓意。
雅尔塔会议:合作与未来
漫画的中心是一张圆桌,三把座椅。座椅上分别搭放着一件带有元帅领章的军大衣、一件黑色斗篷和一件咔叽色厚风衣。桌上是一张欧洲地图。桌旁一扇高大的窗户,落地窗帘上端分开,下端聚拢,正好形成一个巨大的“V”形。窗外的天空聚集起阴云。
(1)略。
(2)围绕1919~1939年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或历史人物,按照历史漫画的呈现要求,构思一幅历史漫画并加以说明。(要求:自拟标题;写出构思,无需作画;史实准确;观点正确)
材料首先对历史漫画进行了概括性介绍,然后举例说明漫画的构思;要求学生从1919~1939年的国际关系中,选取一个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构思一幅漫画,并自拟标题。可供选择的重大事件很多,如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慕尼黑协定》的签署、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可选择的历史人物也很多,如威尔逊、列宁、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等。因此,问题的确定、解答所用的史实均有很强的灵活性。
由例4至例6可以看出,与结构良好问题相比,历史结构不良问题的命题点具有多变性,很难找到命题热点,不可能通过题海战术去有效应对。不过,我们也可以找出此类试题的命制基本规律,提炼出重点考查指向。
第一,突出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炼主题(论题)、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论述的能力水平。
在解答历史结构良好问题时,学生可以根据指定的问题,调动与运用特定范围的历史知识、特定的历史理论方法,进行基于“靶心”的“射击”。在解决历史结构不良问题时,虽然也离不开重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或方法,但首先需要发现并设计问题。否则,那些知识与理论根本无用武之地。
第二,突出考查学生较高水平的学科核心素养。
结构良好问题有明确的问题指向,以及明确的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给定的材料中有所需要的大部分信息或全部信息。而结构不良问题,或问题的指向不明,或答题所用的信息缺口较大,更没有清晰的答题途径和方法,其在考查难度上明显高于大多数结构良好问题。结构不良问题更多考查的是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3和水平4。
第三,突出考查学生解决陌生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面对结构良好问题, 可以通过反复演练甚至猜题、押题来应对。结构不良问题的设问有很强的开放性,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刷题、猜题及押题都无济于事。学生面对的是全新的陌生问题,教科书里找不到答案,日常学习中教师也不可能给出答案,因而在考查学生解决陌生问题的能力方面,结构不良问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四、高考历史试题中结构不良问题的应对
高考试题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它始终引领着教学改革。高考历史试卷聚焦结构不良问题,这无疑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积极应对,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丰富学习任务。
日常教学中,常见的学习任务明显体现了结构良好问题的特点。例如,概述事件的过程,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判断事件的性质,分析事件的影响,评价事件的意义,评价人物的功过等。今后的教学中不妨适当增设结构不良问题,丰富学生的作业形式。例如,为马克思、列宁、孙中山等人撰写讣告、碑文、诞辰或逝世的周年纪念文,在专访毛泽东、罗斯福、斯大林等人前拟定若干访谈问题,就一战的结束、《凡尔赛和约》与《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撰写街头演说稿,为某期的《新青年》撰稿,就某一个重大事件为《人民日报》撰写社论,撰写与历史有关的书评、文评、画评、影评或观后感,对正在发生的国际重大事件提出自己的预测和处理意见,等等。
第二,创设生活情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认为,生活情境指的是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常见的结构良好问题,一般围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设问。创设与历史有关的生活情境,则属于结构不良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学生需要使用历史知识才能解答。例如,(1) 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以52∶48的结果决定“脱离欧盟”;2020年1月29日,欧洲议会通过英国“脱欧”协议;30日欧盟批准英国“脱欧”。要求学生围绕英国“脱欧”选取一个切入点,谈谈自己的看法。(2)2020年5月25日,美国非裔男子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跪颈致死”,这引发了大规模的反种族歧视游行。6月18日,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示威者拉倒了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雕像,并在基座写下“(实行)种族灭绝的殖民者”字样。要求学生围绕这一现象自拟标题予以论述。
第三,尝试历史“神入”。
“神入”指设身处地进入历史人物的心中,宛如窥见其内心的活动。当然,这种想象应有证据的支持,并经过逻辑的推论,否则很难得出合乎情理的看法。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以当事人、当时人的身份,观察、思考历史。例如,奕奏请在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慈禧太后要求中央及地方官员谈看法,请替某官员撰写一份奏章;某外资企业在上海创办轮船运输公司(或电车公司、电报公司),请为其设计一份宣传单;某新式民族企业在报纸上刊载机制面粉(或机纺棉布、火柴)的广告;得知武昌起义消息的当天,在日记中记载此事;西安事变发生后,替社会名流、社会团体草拟一份电文。完成这些学习任务,不仅需要特定时期的历史知识作为支撑,还需要“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当然,前面设计的许多问题同样需要学生不同程度地“神入”历史。
第四,强化主题习作。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多次出现写作题,中学教师一般称之为“小论文”。“小论文”题在高考命题中也不断创新,结构不良问题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它的“求变”趋势,非虚构性写作便是其方向之一。非虚构写作并非一种文体,而是一种以客观真实或近于客观真实为基础的写作态度。李开元先生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推想。因此,他选取史学记载的空白点,运用间接的材料,基于已知的史实,根据当时的形势,进行合理的推测,结合适当的想象,撰写出逼近历史真实的《秦崩》《楚亡》。教学中,可参考李开元的做法进行主题写作练习。例如,就荆轲刺秦王一事,在荆轲准备离燕时,给其写一封信,谈谈自己对“刺秦”之事的看法。还可以引导学生撰写1933年的东北城乡见闻、1942年的延安采访体会、1945年的重庆谈判报道、1982年的苏南农村调查等。
总之,高考历史试卷关注结构不良问题,标志着高考历史命题出现重大创新,这无疑向中学历史教学发出了积极的信号。因此,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基于阅读的论题提炼能力、历史论述能力以及历史写作能力,应成为今后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重点。
(作者
:何成刚,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教学处副处长;沈为慧,江苏省昆山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
文章来源于
《基础教育课程》
杂志2020年第8期(合)
本站导读:
(一)更多分享与交流
请关注公众号“智慧学史”,或QQ群:3451268
(二)关于积分和求助
1、会员可通过
每日签到
、
宣传推广
、分享资源、
互助问答
等免费获得积分和金币。
2、求取资源、获取帮助请到“
问答广场
”发帖。
(三)版权申明
1、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并标明本站网址(www.zxkcw.com)。
2、本站会员分享资源,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争议,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zxkcw@qq.com,我们核实后将及时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使用 微信 扫描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纲要(上)
fighter
仁者
6
关注
31
粉丝
899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推荐阅读
更多+
会员达人
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