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学课程网

标题: 暑期作业二:直击中考 [打印本页]

作者: ..391797    时间: 2023-6-28 09:25
标题: 暑期作业二:直击中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讲好中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
请结合所学习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制度、思想、科技文化成就等,在“可信”“爱”“可敬”中任选一个方面,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以两个及以上的论据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选自重庆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历史试题(A卷)


作者: 天使的微笑    时间: 2023-8-15 12:35
八年级二班唐荣耀
作者: mc-av    时间: 2023-8-15 23:27
八年级二班何凌薇
作者: 立志学好数学    时间: 2023-8-16 04:49
八年一班张梓源
作者: 自由之鼓    时间: 2023-8-16 09:40
初三一班杨安泽
作者: 宸315839    时间: 2023-8-16 11:07
九年级一班乐宇宸
作者: 讨厌椰蓉面包    时间: 2023-8-16 17:58
刘洪莎
这类文学常常以印刷的形式固化为具体的物质形态。但文论家们提及“文学”时,常指向这些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层面以及由内容与形式所显现出的某些“本质”。还有人根据其社会功能而将文学视为某种精神特质,或仅仅表示一种运用语言的能力。由于彼此交叉又不重合的多种含义,“文学”一词常常被加上一些定语或词缀以表明所指,如现代文学、纯文学、网络文学、文学性、文学化等。甚至在同一个理论家那里,也会出现对“文学”的不同意义或内涵的使用。米勒在《文学死了吗》开篇就提出了一对相互矛盾的假设:文学行将消亡和文学既普遍又永恒。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文学中不断变化的部分(前者)和相对稳定的部分(后者)。那么,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否存在呢?米勒以印刷业的发展与读写能力的普及、民族文学的研究、民主社会的言论自由以及“自我”观念的确立等作为现代文学成为可能的基本特征,并以这些特征的转型或消解来昭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走向死亡的命运。根据米勒的追溯,该意义的文学得以确立也不过200余年的历史,更明确的狭义的文学观念则是近100年左右才广泛推及的。如果将这种文学观念视为以往全部文学连续性发展的成果,并将它的消亡作为整个文学历史的终结,则文学将面临的是结束历史使命,被其他人类活动取代的宿命





欢迎光临 智学课程网 (http://www.zxkc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