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了解王良将军的故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跌入了那段引力无穷的历史岁月,让澎湃的爱国衷肠透过句句话填满我的胸膛,用浓稠的红军热血重新衡量了生命的厚度。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在一次战斗中,王良的兄弟刘四海带领出兵。当时的刘四海早就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他的手里拿着一大捆手榴弹,当他已经准备冲出去炸掉敌方基地时,一旁的杨春发发现了刘四海要干什么,当机立断代替刘四海去完成,一把抢过了刘四海手中的那一捆手榴弹,二话不说就往前冲。刘四海反应过来,立刻进行了火力掩护。最终杨春发凭借过人的身手成功炸掉了敌方的基地,而刘四海站在被炸掉的废墟中,因害怕杨春发负伤牺牲,不停地呼唤着他。
幸运的是,春发并没有死。刘四海看到兄弟没有受伤,难掩内心的激动,与他相拥而笑。却不料这时从一片废墟之中缓缓伸出了一只拿着手榴弹的手。只见盖子缓缓打开,浓烟从里面冒了出来,此时所有的人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丝毫没有察觉到,只有刘四海注意到了,他一把推开了杨春发,吼道:“快趴下!”随后立刻向土中的那只手扑过去压在了上面。
废墟传来了“砰”的一声,毫无疑问,刘四海永远地离开了,其他人毫发无伤。
刘四海牺牲后,王良送给了他一句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句话是毛主席曾经写给王良父亲的,后来毛主席把它送给了王良,现在王良把它送给了刘四海。
对于杨春发,生命的质量重比敌军的基地,而对于刘四海,生命的长度长如胜利的曙光。古往今来,许多哲人曾用存在的价值衡量生命的质量,殊不知生命作为万事的载体,本身就超越任何“价值”,但有一群人,他们仍然执着地用死亡来衡量生命,我们称之为英勇就义。这一群人,他们用死亡来延续生命,我们称之为万世英魂。义之所至,纵然是残垣断壁,来日也必将成为青山秀水,英魂所往,纵无桑梓掩映,也自有光华传世。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这句话告诉我,生命的质量不在身后的风光,而在于生命中走过的漫漫“青山”。谨以此句致敬先烈走过的峥嵘岁月,致敬先烈打下的大好河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