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重构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高中历史“...

[复制链接]
一夜飞渡 发表于 2020-10-2 15: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容提要:以高中历史“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以知识、思维、价值重构为特征的教学重构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关 键 词:核心素养/教学立意/知识重构/思维重构/价值重构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复印期号:2019年07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如何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指导评价、渗透活动成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需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以知识、思维与价值的重构为特征的教学重构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试图做一些积极的探索。
    选择“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这一课题,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在见诸媒体的公开课主题选择、教学案例分析中,关于本课的描述、评论鲜见,处于教学研究相对边缘的状态;二是这一教学内容是本模块最后一课,概念多、知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体现出历史、现实与未来世界的紧密联系,以实现“学以致用”的史学目标,对于学生历史思维品质要求很高;三是教科书内容相对时代发展而言稍有滞后,这种滞后既是教学中的困难,却也为教学活动引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一、以教学立意观照历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立意犹如文章的“文眼”,其价值在于“在宏观上是历史教学的取向或意旨,承载了历史的内涵和价值,体现了历史教育的理念和视野,能帮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体悟历史;在微观上则统摄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为之服务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教学立意的本质就是以核心价值重构教学目标,引领教学设计,实现知识建构,培养历史思维,形成历史智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表述是:“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显而易见,前者重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虽有三维目标的要求,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显。后者突出体现了国家意志、时代精神和历史潮流,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要求,要求以“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引领,重构教学目标,进行有高度、有深度的教学设计,跳出传统教学重知识轻思维的藩篱。所以本节课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立意可确定为:在世界格局变革之际,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核心素养要求有机渗透、贯穿始终。
    二、以知识重构理顺历史逻辑:认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本课教科书内容十分庞杂,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涵盖东欧、西欧、亚太,时空关系庞大且复杂。二是教科书语言表述更多的是历史线性发展进程和现成的结论。三是教科书知识相对滞后。这些对缺乏相应知识储备的高一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所以有必要围绕教学立意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在教学设计中,我以“‘英国脱欧’——一对43年的神仙眷侣的分手”新闻视频导入新课,以明暗两条线索整合本课内容。明线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战后两极格局的解体,世界格局出现新的不平衡,国际形势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相结合的特点,美国介入科索沃危机标志其推行单边主义的霸权政策,与此同时其他重要国际力量的崛起,使世界朝着“一超多强”格局发展。暗线是对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思考,重在说明本课的教学逻辑是:(1)关于时空观念。以时间轴梳理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苏联解体后,全球化、信息化的进程加快,以世界多极化为代表的地缘政治的所有变化共同构成世界格局变化的整体。这种一定时空框架下的变化不是简单的线性呈现而是复杂的立体建构。(2)关于唯物史观。理解“英国脱欧”与全球化的关系。认识历史发展是复杂的,历史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所有的改革、变革、变化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多种选择可能性中的一种或一部分,评价离不开对时代特征的认识。(3)关于家国情怀。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从而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能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三、以思维重构培养思辨能力:学会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英国历史教育哲学“新历史科”派认为:唯有理解了史料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理解了历史知识的本质,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因此有必要帮助学生在史料阅读中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掌握历史概念,建构知识与思维体系。其本质就是学会以史料实证理解历史知识,进而阐释历史。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中,提供资料:中国外交部前部长钱其琛回答《世界历史》记者的提问;《环球人物》杂志2006年第5期刊登的《戈尔巴乔夫后悔了》文章摘录。让学生回答:(1)从中找出东欧剧变的原因。(2)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后悔了?(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样的启示?以上述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教科书只是历史学习的资源之一,是经过加工的具有主观色彩的历史表达,引导学生在史料阅读与史料实证中学会质疑和批判。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有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也是提升学生理解力的关键。在“科索沃危机”的学习中,美国提出“人权高于主权”,具有相当大的迷惑性。我设置小组讨论环节:“你如何理解‘人权高于主权’?如果你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你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在情境化的思考中,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其在本课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体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逻辑关系。
    适时追问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阐释。在讲述“科索沃危机”时提出上述问题之后,我引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过的一句话:“尽管我们与苏联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进行竞争,但意识形态是我们争夺的根源。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打了败仗,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关系都将毫无意义。”我的追问是“结合美国‘人权高于主权’的政策,你是如何理解尼克松所说的这段话的?”如此这样,学生对意识形态的本质与作用、民族与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世界文明形态的多样性就会有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其思辨能力与批判意识也会有很大提升。 
    四、以价值重构形成历史智慧:以“学以致用”丰盈“家国情怀”
    “真正的学习活动就在于把握和领悟知识本身的意义,并能把它们转化为自身的能量——智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充满激情地呼吁:“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历史本身是“无用的”,它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却可以为人们认识现实提供新的角度,“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为学生提供了原中国驻欧盟大使丁原洪先生的一段文字:“当今的世界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围绕各国人民最为关切的‘和平’与‘发展’这两个根本性问题而逐步形成的。其中既有东西方两大集团因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对立,又有北方发达国家和南方发展中国家因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割裂,或可简称为‘东西南北’的世界格局。这一格局在二战后半个多世纪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国家间力量对比的改变,正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动。”小组讨论并回答:(1)上述材料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你能否用史实说明文中“正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动”?(3)中国该如何应对国际格局的大变革?
    这个观点是对“一超多强”的新超越。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阐述了“东方集团”在内外因素合力下趋于瓦解但并未消失,继续与“西方集团”角力;“西方集团”在瓦解“东方集团”的同时内部矛盾加剧,凝聚力下降;“南方集团”在改变“北强南弱”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新兴经济体,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此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认识视角,助其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的当今世界,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能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人性自古未变,今天只是昨天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不只是过去的事情,也是今天的现实和明天的理想。历史提供给人的是现实的镜像,让人更容易理解当下,也更加坚信正义与信仰。只有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逐步理解这一点,才能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铿锵”落地。

本站导读:
(一)更多分享与交流
请关注公众号“智慧学史”,或QQ群:3451268
(二)关于积分和求助
1、会员可通过每日签到宣传推广、分享资源、互助问答等免费获得积分和金币。
2、求取资源、获取帮助请到“问答广场”发帖。
(三)版权申明
1、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并标明本站网址(www.zxkcw.com)。
2、本站会员分享资源,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争议,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zxkcw@qq.com,我们核实后将及时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智学课程网

官方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全国服务热线:

18883312668

运营中心:重庆市江北区、广东省惠州市、江西省赣州市

QQ群:3451268

Email:zxkcw@qq.com

Copyright   ©2020-2023  智学课程网  Powered by©zxkcw  技术支持:圆月科技     ( 渝ICP备1400807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