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辨析

[复制链接]
..391797 发表于 2020-10-10 14: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辨析

(西北大学 王维坤)





       70年代初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的东、西两壁上各绘有一幅以六人组成的客使图”(亦称礼宾图迎宾图”)。位于北边的三人为唐代鸿胪寺文职官员位于南边的三人为前来吊祭李贤的外国使者和我国少数民族使者。为叙述方便将东壁的客使图称之为东客使图将西壁的客使图称之为西客使图本文拟结合文献记载和国、内外的考古发现对以前未曾论及和有争议的使者国籍间题再作一些探讨。



一、“东客使图” 使者考

从前三人所在整个壁画的位置上来看他们很可能是当时掌管朝 祭礼仪赞导的唐代鸿胪寺官员卿和少卿 (图一) 。对此,王仁波等先生 曾撰文认为他们三人依据袍服颜色推断为四至五品官员1。此说虽无大错但我觉得他们三人应是从三品和从四品上的官员。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鸿胪寺,卿一员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卿之职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曲客司仪二署以率其官属供其职务。少卿为之贰。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皇帝太子为五服之亲及大臣发哀临吊则赞相焉。李贤生前曾先后被封为潞王、雍王后来被武则天废为庶人流放四川巴州。不可忽视的一条重要资料是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唐纪十九》记载684丘神勣至巴州幽故太子贤于别室逼令自杀。太后乃归罪于神勣戊戌举哀于献()福门 …… 。中宗复位后很有可能是遵照武则天皇后生前的遗愿于神龙二年(706)将其二兄从巴州迁到长安以雍王身份陪葬乾陵景云二年( 711)又追封为章怀太子。因此可以断定章怀太子墓的东客使图壁画内容正是描绘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的少卿所进行的发哀临吊则赞相焉的宏大场面。



e710cb6bee3905ae90f7081db236708f.jpg


809287b932380c2d48066d386edaad22.jpg



据三、四品官员所规定的服饰、服色来分析这三人的服装很有可能是文献上所记载的具服(亦称朝服) 。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具服者五品以上陪祭朝飨、拜表大事之服也亦曰朝服。冠,簪导。绛纱单衣白纱中单黑领裾,白裙、襦,革带金钩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白袜乌皮舄,鞶囊双佩。另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显庆元年( 656)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十一为五品之服金带…… 。因此从服饰与服色 (绯色)来看这三个人的官品至少也应在四品以上

唐代的埋葬制度带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据《旧唐书·职官志》 记载: “凡诏葬大臣, 一品则卿护其丧事, 二品则少卿, 三品一人往。皆命,以示礼制为正一品雍王的安葬来说理所当然是由卿护其丧事。因此东客使图的第一、二、三人应是护其(雍王)丧事的唐代鸿胪寺官员卿和少卿

第三人手中所执, 呈上圆下方。在封建社会里本身也打上了封建等级的烙印。不仅质地不同, 而且造型也各不相同。众所周知 隋代和唐代武德初年所使用的朝笏,只是用不同的质地来代表不同的等级。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 “文武之官皆执笏,五品以上用象牙为之六品以下用竹木而到了唐代武德以后, 的形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五品已上执象。三品已下前挫后直五品已上前挫后屈。自有唐已来一例上圆下方曾不分别六品已下执竹木为笏,上挫下方仅从第三人手中所执上圆下方来分析东客使图上的第一、二、三人的官品也就不解自明了。

第四人光头浓眉毛深目高鼻阔嘴方脸。上身内穿衬衣外套翻领紫袍腰系白带脚穿黑靴两手交叉叠置于胸前呈洗耳恭听状韩伟先生判定此人是中亚等地使节2 ; 张鸿修先生认为是罗马使者3 王仁波等先推测可能是东罗马帝国的使节4 对此我是坚信不疑的。东罗马帝国在中国史籍中称为拂或大秦。据《旧唐书·西戎传》记载, 一名大秦……风俗,男子剪发,而右袒……俗皆而衣绣从使者光头来看似与文献上的剪发风俗密切相关。大量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表明中国与大秦之间的交往至晚可以追溯到汉代。《后汉书·西域传》中也能看到皆头而衣文绣载。另据《后汉书·西域记》记载和帝永元九年( 97) ,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渡” , 后闻安息船夫一席话,乃止。虽然壮志未酬只好怅然而归但是甘英此次西行已充分表明了汉朝欲通大秦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其实(大秦 )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绘彩与之交市, 故遮阂不得自达。直到桓帝延熹九年(166) , “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外献象牙、犀角、玳瑁, 始乃一通焉。南北朝时大秦仍然一如既往同我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据南史·和《梁书·诸夷传》记载孙权黄武五年( 226) , 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阯。太守吴遣送诣权。另据《晋书·四夷传》记载: “武帝太康中其王遣使贡献。进隋代以后这种交流暂时被中断了一段时间。即隋炀帝常将通拂竟不能致” (《旧唐书·西戎传》)到了唐代形势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秦王纷纷遣使朝贡与唐和好使两国的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旧唐书·西戎传》记载贞观十七年( 643) 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太宗降玺书答慰, 赐以绮焉。……乾封二年 (665) , 遣使献底也伽。大足元年(701)复遣使来朝开元七年 (719)正月其主遣吐火罗大首领献狮子羚羊各二。不数月又遣大德僧来朝贡。显然神龙二年 (706)安葬雍王李贤时,大秦与唐代的关系正处于上升阶段所以说东客使图的第四人为东罗马使者的可能性较大。

第五人头戴骨苏冠” , 冠前方涂朱红色两旁涂绿色两边并用双带系于椭圆形脸庞面颊丰满须眉清晰朱唇小口。身穿大红领长白袍镶红边衣襟宽袖两手置在袖中拱于胸前腰束白带脚穿黄靴。以前学术界对此人多有研究不少学者认为应是日 本使者5的形象而韩国学者金元龙考证该使者可能是新罗使6 , 我国学者也有很好的讨论7笔者赞成后者并且在近年的研究中也发现使者所戴之冠不仅同我国文献上所记载的古代朝鲜高句丽、百济新罗的折风冠骨苏冠皮冠颇为相似而且其服饰、鞋也与文献的记载大体吻合。据《魏书·高句丽》记载头著折风,其形如弁,旁插鸟羽贵贱有差在《魏书·百济传》中也能看到其衣服饮食与高句丽同的记载。另据《周书·高句丽》记载丈夫衣同袖衫大口袴,白韦带黄革履其冠骨苏 (《北史》中称为苏骨” ) 多以紫罗为之杂以金银为饰。其有冠品者又插二鸟羽于其上以显异之。在《周书·百济传》中 也不乏其衣服男子略同于高丽若朝拜祭祀其冠两厢加翅戎事则不之礼以两手据地为敬之记载 。在《隋书》和《北史》中也保留了许多类似的记载如《隋书·高丽》记载人皆皮冠, 使人(在《北史》 中称为士人” ) 加插鸟羽贵者冠用紫罗饰以金银。服大袖衫大口, 素皮带黄革履东客使图的制作年代来看, 应该重视的文献资料莫过于《旧唐书》了。据《旧唐书·高丽传》记载官之贵者则青罗为冠次以, 插二鸟羽及金银为饰衫筒袖,袴大口白韦带黄韦履。《旧唐书·百济传》中也有明确记载官人尽为衣银花饰冠。庶人不得衣《旧唐书·新罗传》记载衣服, 与高丽百济略同而朝服尚白上述这些文献记载发现的考古新资料中可窥见一斑。


53aa0aff9ffe456b80ed020a93f5897b.jpg



1965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市北郊阿弗拉西阿勃台地中部发掘古撒马尔罕城址时于第二十三发掘地点发现有绚丽壁画的粟特时代的建筑基址其中在一号室西壁的壁画中绘有两位外国使者头戴插有两根羽毛的小圆帽上身穿圆领右大衫下身着裤腰束带。身佩环首大刀作拱手站立状 (图二1)。壁画的制作年代推定为七世纪末至八世纪初其内容推测是描绘了七世纪中叶发生在撒马尔罕王宫内的历史事件发掘者阿利巴乌姆先生认为这两位使者应是朝鲜人使节8。推测他们是朝鲜人使节是可以成立的但他们的服饰和冠与东客使图 第五位使者相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至少应在等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的身份应为使人” (亦称士人” ) , 而后者的身份应为贵者。前者的冠应是折风冠皮冠” , 而后者的冠则应骨苏冠” (或称苏骨” )无疑。迄今为止这种折风冠皮冠除了在撒马尔罕古城址发现的壁画上所见到之外在朝鲜平壤平安南道的高句丽壁画古坟双楹发现的壁画上也看到了头戴此冠的人物像(图二2 ) 和骑马人物图 (图二6 ) 在大安市德兴里古坟发现的出行图壁画上也有数骑马武士头戴此冠 (图二4 ) ;在吉林省集安县通沟发现的高句丽古坟踊冢的壁画上还可见到头戴此冠的舞踊像 (图二3 ) 和骑马人物图 (图二5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冠上并不是旁插鸟羽而是直接将冠做成了鸟翼的形状。例如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一顶相传出土于集安地区的鸟翼形冠 (图三1 ) 韩国国立清州博物馆中也展出一顶出土于庆北义城塔里古坟的鸟翼形金铜冠( 图三4),庆州博物馆中收藏一顶出土于皇南大南坟的鸟翼形金铜冠(图三 2 ) 晋州博物馆中还展出一顶出土于釜山福泉洞1号古坟的鸟翼山字形金铜冠 (图三3 ) 尤其是在庆州附近的新罗古坟马冢中同样也出土了一顶象征鸟翼形状的鸟翼形金冠(图三5)以上诸例中有些冠不仅用金属做成了鸟翼的形状而且还特别突出了羽毛的特点9。上述考古发现告诉我们这种鸟翼形金铜冠和带有羽毛状的鸟翼形金铜冠很有可能是从折风冠骨苏冠以及皮冠逐渐演变而成的。同时也反映了它们各自在高句丽、百济、新罗等国的流行情况


7ec10eb5bdd83ea942f5fecddc41f274.jpg



进而言之,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上来分析新罗文武王(在位667 681)统治期间曾借助大唐的力量先后于公元660年灭掉了百济668年又灭掉了高句丽 672年还兼并了百济故地熊津都督府。这样一来新罗与唐代的关系自然是十分密切的据《三国史记》卷三十三《杂志二》记载新罗不仅年号采用唐代的年号而且各种制度和衣服之制也都以唐代制度为本并且选送留学生学问僧唐求学还经常派遣贺正使朝贡使赴唐。由此分析, “东客使图第五人显然不能是早已亡国的百济使者和高句丽使者若是朝鲜人使节的话那么应是新罗使者无疑。

另外在我国古文献中还保留有一些唐代皇帝遣使吊祭新罗王 的记载, 如《旧唐书·东夷传》记载天授三年(692) 政明卒则天为之举哀, 遣使吊祭册立其子理洪为新罗王仍令袭父辅国大将军、行豹韬卫大将军、鸡林州都督。理洪以长安二年(702)则天为之举哀辍朝二日遣立其弟兴元为新罗王仍袭兄将军都督之号。既然武则天能够在新罗王政明、理洪死后为之举哀遣使吊祭 ” , 那么在中宗为其兄王李贤迁葬时当时执政的新罗王曾经受到过武则天极大恩惠的兴元 (政明的季子理洪的弟弟) 为武则天的次子雍王李贤遣使吊祭当在情理之中

第六人头戴皮帽圆领无须髯身穿圆领灰大氅,皮毛裤黄皮靴腰系黑带双手拱于袖中关于此人的国籍问题我赞同王仁波等先生可能是东北少数民族的使节10 的看法《旧唐书·室韦传》记载畜宜犬冢,豢养而噉之,其皮用以为韦男子女人通以为服。另据《旧唐书·靺鞨传》记载其畜宜猪富人至数百口食其肉而衣其皮其冠很有可能是《魏书·勿吉传》中所谓虎豹尾习俗的孑遗形态。另外使者身上的服饰与《新唐书·室韦传》中的其畜无羊少马有牛不用有巨食之韦其皮为服若席也吻合。因此东客使图第六人很有可能是来自我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室韦族或靺鞨族使者尤以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据史书记载,早在北魏时他们就向中原王朝遣使朝贡了。进隋唐以后不仅朝贡的规模愈来愈大而且人员的往来也与日俱增甚至有些靺鞨族出身的人物还得到了唐代皇室的重用和提拔。其中像李谨行、李多二人就是最为突出的两个人物据《旧唐书·靺鞨》记谨行伟貌武力绝人麟德中历迁营州都督其部落家数千人以材力雄边为夷人所惮累拜右将军为积石道经略使。…… 累授镇军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燕国公永淳元年 (682)赠幽州都督陪葬乾陵。另据《新唐书·李多 》记载祚,骁勇善射以军功累迁右鹰扬大将军。……以劳改右羽林大将军遂领北门卫兵。中宗复位封多辽阳郡王食实户八百。更有甚者帝祠太庙特诏多与相王登舆夹侍监察御史王觌谓多虽有功不宜共舆。帝曰:推以心腹卿勿复言’”。不难看出李多同唐中宗的关系非同一般因此中宗为其兄雍王李贤进行迁葬时,李本人亲自出席葬礼也未尝不可虽然文献上没有明文记载但是通过上述事例完全可以想像而知。再是在靺鞨族出身的李谨行682年陪葬乾陵以后,靺鞨唐王朝之间的关系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据《旧唐书·靺鞨传》记载自后或有酋长自来或遣使来朝贡每岁不绝。不期而然的是埋葬雍王李贤时正值两国关系每岁不绝的繁荣发展时期据此推之东客使图第六人看来很有可能是一位靺鞨族酋长或包括李多在内的靺鞨族使者。这一推测估计没多大问题但我完全排除该使者是室韦族使者的可能性



“ 西客使图”使者考

从前三人的所在位置来分析我也同意王仁波等先生前三人为 唐代鸿胪寺官员11的看法(图四)其身份可以通过三人的服饰、服色以及第二三人手中所执的上挫下方略知一二壁画上的朝, 主要是借助于其不同造型来表现不同质的朝。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品已下执竹木为笏,上挫下方这与西客使图壁画上第二、三人所执朝的造型相吻合很显然这些人要比东客使图上执上圆下方的第三人要低得多。如果这个推测不错的话那么这三人很有可能就是鸿胪寺卿掌管之下的典客署官员从七品下的典客令和从品下的典客。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典客令掌二王后之版籍及四夷归化在蕃者之名数。为之贰。凡朝贡、宴享、送迎皆预焉。辨其等位供其职事因此我推想典客令和典客 作为四夷归化在蕃者吊客的向导一起前往李贤墓地吊唁雍王是完全有可能的。


e7bd1c434d0a715d1fed38d9de254532.jpg




2b9e4598b4d756eb88a832ba8843d5d6.jpg

但是目前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尚未弄清即文献上记载的制度与壁画实物资料之间还存在有较大的差距。例如从这三个人所穿服饰、 服色来看应为五品官员倒不会像是从七品下和从八品下的官员。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上元元年(674)八月又制品服浅, 并金带。这些文献记载显然是与朝笏的使用等级制度是自相矛盾的。 究竟这三人到底是五品官员还是从七品下和从八品下的官员尚存 质疑,有待今后再作进一步的研究。不过鸿胪寺中无五品官员来分析这些人属于从七品下和从八品下的官员估计不会大错。这样一来, 三人的服饰、服色可以视为是一种愈礼的现象。

第四人宽圆脸高颧骨, 披发于后,身穿圆领右窄袖黄袍,腰束带带上并系一短刀双手执笏,拱于胸前脚穿黑色长靴对于此人, 王仁波等先生推测可能是高昌使节12据《新唐书·高昌传》记载: “俗辫发垂后另据《通典·高昌传》记载: “其人面貌类高丽, 辫发施之于背女子头发辫而垂。由此可见, 这一推测是不无道理的。

此外据《旧唐书·高昌传》记载: “其王伯雅, ……隋炀帝时入朝,拜左光禄大夫、车师太守、封国公,仍以戚属宇文氏女为华容公主以妻之。尤其是武德二年(619) , 伯雅死子文泰嗣遣使来告哀高祖遣前河州刺史朱惠表往吊之。太宗即位以后的贞观四年(630) ,文泰来朝及将归蕃赐遗甚厚其妻宇文氏请预宗亲诏赐李氏封常乐公主,下诏慰谕之。后来,文泰却背信弃义反唐太宗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命令候君集等进行讨伐, 文泰竟于贞观十四年( 654)忧惧而死。但是唐太宗宽宏大量不计小人之过,并没有因此株连文泰的子女仍然拜其子智盛为武卫将军封金城郡公季子智湛为右武卫中郎将、天山县公。及太宗崩刊石像智盛之形, 列于昭陵玄之下。这一记载已被考古发现所证实1965在对昭陵祭坛进行调查时在此发现了带有高昌王左武卫将军智勇题记的石像底座13 据岑仲勉先生考证, 智盛与智勇同是一个人。即原名智盛, “反赐名智勇14。甚至在智湛于麟德年间终于左骁卫大将军、西州刺史之后, 天授初,还授其子崇裕为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直到崇裕卒,才封袭遂绝。如果从天授年间 (690 692)算起到神龙年(706) 迁葬雍王为止, 中间仅相隔了十多年。完全可以估计,当时的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崇裕可能还健在, 高昌和唐代的关系还依然存在。因此我认为, 在神龙二年(706) , 高昌王派遣包括崇裕在内的使者出席安葬雍王李贤的葬礼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五人,长脸,大眼,高吉, 发束于脑后身穿圆领窄袖黑色长袍 束带脚穿黑长靴,袖手而立。特点是在额部面颊、鼻梁和下腭均涂有朱色。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 “衣率毡韦, 涂面为好。由此不难看出, 第五人可能是吐蕃使节15的看法是正确的。

从第五人身上所穿的黑色长袍来分析,此服饰应似吐蕃的丧服。据 《旧唐书·吐蕃传》记载: “居父母丧, 截发,青黛涂面,衣服皆黑由此使人很容易联想起描绘在西客使图壁画上的这位身穿圆领窄袖 黑色长袍脚穿黑色长靴的使者, 应该表现的是前往墓地吊唁雍王、倒不应该是所谓谒见太子16的场面。

另在唐太宗的昭陵,立有吐蕃松赞干布的石造像在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 也立有吐蕃使夫论悉然、吐蕃大酋长赞婆的石刻像17。而在雍王墓中只能看到客使图壁画。现在看来, 当时很有可能是出于等级制度上的考虑,帝王陵是将参加吊唁的外国使节用刻石来作永恒的纪念物, 而一般的王墓则可能是用壁画体裁来表现了。

再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 “永徽元年(650) ,弄赞卒高宗为之举哀, 遣右武候将军鲜于臣济持节玺书吊祭。此后, “仪凤四年 (679) ,赞普卒。其子器弩悉弄嗣后……遣其大臣论寒调傍来告丧, 且请和。高宗遣郎将宋令文蕃会葬。永隆元年(680) ,文成公主薨, 高宗又遣使吊祭之。武则天临朝称帝以后,吐蕃与大唐的关系日趋恶 化直到长安二年(720) ,吐蕃遣使求和,两国的关系才有所改善,重归于好。即吐蕃遣使论弥萨等入朝请求和,则天宴之于麟德殿,奏百戏于殿庭。尤其是中宗神龙元年( 705) ,吐蕃使来告 (器弩悉弄 ),中 宗为之举哀, 废朝一日俄而赞普之祖母遣其大臣悉薰热来献方物为其孙请婚, 中宗以所养雍王守礼女为金城公主许嫁之频岁贡献。 以至于到景龙三年( 709)十一月, 又遣其大臣尚赞吐等来迎女中宗宴之于苑内命附马都尉杨慎交与吐蕃使打,中宗率侍臣观之。由此可见, 吐蕃与大唐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在神龙二年 ( 706)迁葬雍王李贤之际,当时执政的吐蕃赞普就是器弩悉弄的儿子弃隶赞。这很容易使人想起, 神龙元年(705)中宗为其父器弩悉弄举哀, 朝一日的情景。时隔一年之后, 中宗就为其兄李贤进行迁葬, 出于礼节上的考虑, 我想弃隶赞赞普也肯定会遣使吊唁雍王。因此我认为西客使图第五人应为吐蕃使者的可能性最大。

第六人形体高大长脸深目高鼻络腮胡。头戴卷沿尖顶毡帽 (亦称 胡帽” ) ,身穿大翻领窄袖色长袍内着红衬衫腰系白带脚穿黑色长靴手中执。从其长相上来看王仁波等先生推测可能是大食使节18的看法是不无道理的。《旧唐书·西戎传·大食国条》记载: “其国男儿色黑多须, 而长。《新唐书·西域传·大食条》中,也有男子鼻高, 黑而须 的记载。另外从其所戴帽子的形状来分析这种帽应是唐代诗人刘言史笔下的所谓蕃帽。即织成蕃帽虚项尖, 细毡胡衫双袖小19

《旧唐书·西戎传·大食国条》记载: “永徽二年(651) ,始遣使朝贡其王姓大食氏名噉密莫末腻,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 ……长安中( 701704)遣使献良马。即使在雍王迁葬之后 的景云二年(711)和开元初年大食帝国也曾遣使来朝,进马及宝铀带等方物。既然两国之间一直存在着这种友好的交往何况在雍王迁葬前后也从未间断过。尽管文献上没有明文记载大食帝国使者吊唁雍王的记载,但通过上述的事例是不难想像出来的。

解放以后还出土了一些与大食帝国文化交流有关的考古资料更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1988年元月在陕西西安韩森寨曾出土 一件彩绘骑驼胡俑 (实物现藏西安市文物研究中心) , 6449厘 米。据介绍: “胡俑深目高鼻头戴尖顶高帽身著紧身窄袖长裘衣,足蹬至膝长靴, 一手握拳下垂, 一手握拳举起, 拳中有一孔, 原执有物应为扬鞭鸵之状20。其中的胡俑头上所戴的尖顶高帽, 西客使图第六人头上的胡帽极为相似。

随着大食帝国的势力不断强大与扩大, 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也随之进行过一些转移。原先是以今天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汉志境内的麦加麦地那为中心到了大食马亚王朝( 661—750)其中心就移居到了今天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章怀太子墓西客使第六人,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唐与大食马亚王朝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1964年在西安市西郊鱼化寨唐墓中出土有三大食马亚王朝所铸的金币金币直径2、厚0.1厘米21。大食金币的出土说明了当时的商业贸易、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盛况。



三、东、西客使图性质考

东、西客使图这种体裁的壁画在墓中出现与流行,无疑具有深刻 的历史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王会图》《昭陵十四尊宾王像》以及《乾陵六十一尊宾王像》等体裁还可以给我们研究这一问题以某种启迪

《王会图》亦称《正会图》是一幅描写唐代初年各民族使者云集长安的盛况图也是唐太宗推行爱之如一平等政策的真实写照。 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记载贞观二十一年 ( 647 ) 五月, “太宗问思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 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 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 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原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 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 无代无之,朕 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故其种落皆依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 。也正是因为唐太宗改变了以往帝王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 狄的政治偏见对华、夷一律实行一视同仁爱之如一所以唐太宗才赢得了当时国内外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慕名前往长安的使者络绎不绝。贞观二十二年( 648) 是时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另据《唐六典》记载当时七千余蕃都与大唐有着政治经济、文化及商业贸易的往来关系。据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唐太宗为了将异国来朝的盛况记录下来留作永恒的纪念()立本画《外国图》。由此窥之东、西客使图壁画上的六位使者只不过是《外国图》的一个缩影。两者所唯一不同的一点是《外国图》反映的是阳宅社会而东、西客使图则反映的是事死如事生的阴宅冥世罢了。那种将东、西客使图解释为唐朝鸿胪寺官员正要引领宾客,谒见太子22的提法显然是不大合适的我觉得应该是吊唁雍王“”场面的缩写。

从东、西客使图使者的面部、服饰、比例各方面都勾划得相当细腻、逼真来看当时绘制此图并不是信手所绘而应该有其底本。今天我们虽然无法推知其原本但是从有关史书记载可知一二。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蕃客至,鸿胪讯其国山川、风土为图奏之副上于职方殊俗入朝者图其容状、衣服以闻。当然阎立本绘制的外国图》也仍不失参考意义。

另外从《昭陵十四尊宾王像》来推测西客使图的性质很有可能同昭陵的阐扬徽烈的性质大体相同而与上述所谓谒见太子的性质则不啻天渊。据《唐会要》记载(指唐高宗) 欲阐扬徽 烈乃令匠人琢石写诸蕃君长十四人列于昭陵司马门内23 如果说 这一推测可以成立那么东、西客使图就应是唐中宗欲阐扬徽烈之 举了。所不同的是前者帝王陵为石刻后者雍王墓为壁画。如上所述估计这可能是受到了等级制度的制约。

值得指出的一个问题是《唐会要》的记载却与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和宋人游师雄《昭陵图碑》的记载有较大的出。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太宗葬九门前亦立石马。陵后司马门内 有蕃酋曾侍轩者一十四人石像皆刻其官名24。据孙迟先生考证吐蕃赞甫、范头利、金真德等未曾到过长安岂能谓之曾侍轩者’? 认 为此说甚为偏颇25。对此我也持有同样的见解。另据《昭陵图碑》记载诸蕃君长贞观中擒服归和者琢石肖()形状而刻其官名凡一十四人。既然上述记载难以成立所以将未曾到过长安的人们都划归到擒服归和者的行列自然也是不妥的。

再是从《乾陵六十一尊宾王像》来分析我认为它与东、西客使图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据有人考证唐高宗埋葬时他们都来参加葬礼武后为了纪念这件大事予以刻石记功26。这一说法显然 是与《唐会要》的记载如出一辙。尽管我们目前还找不出更多的理由来说明但足以可从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27得到反证。既然天枢是用来歌功颂德 那么《昭陵十四尊宾王像》《乾陵六十一尊宾王像》以及雍王李贤墓中的东西客使图壁画看来都是以 吊唁之名来行阐扬徽烈之实。



附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指导教授日本同志社大学森浩一先生的热情指导与帮助。在论文发表之际,特向森先生深表谢忱。文中的插图是由作者本人和张兴宝同志绘制的,谨此说明。




注 释

1王仁波、何修龄、单暐 :《陕西唐代壁画之研究(), 《文博》1984年创刊号。 2韩伟 陕西唐墓壁画》, 人文杂志》19823期。

3 陕西历史博物馆编:《唐墓壁画集锦》95,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4 1

5武伯纶编著:《西安历史述略》213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1994—1979136, 文物出版社1979姚嶂剑:《遣唐使》74,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注释① ; 注释

6 金元龙:《唐李贤墓壁画新罗使 ( ? ) に付いて》,《考古美术一二三、一二四1974年。

7云翔:《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中日本使者质疑》,《考古》198412期。 8穴沢咊光马目顺一:《アフラシャブ都城址出土壁画にみられる朝鲜人使节について》,《朝鲜学报》第八十辑1976年。

9森浩一监修、东潮、田中俊明编著《韩国古代遗迹 · 1新罗篇 (庆州) 》,中央公论社1988年。

101

111

121

13孙迟:《昭陵十四国君长石像考》,《文博19842

14岑仲勉:《隋唐史上册106, 中华书局1982年。

151

163

17 1

18 1

19刘言史:《观舞胡腾》。

20陕西省博物馆编:《隋唐文化307页照片学林出版社中华书局 (香港)有限公局1990年。

2120,299页照片

223

23唐会要》卷二十。

24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53中华书局1958年。

25 14

26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陕西名胜古迹上册103,1981

27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唐纪二十一》。


编者案:本文原载于《考古》1996年第1期,第65-74
编辑推文时略有改动,引用请据原文。


本站导读:
(一)更多分享与交流
请关注公众号“智慧学史”,或QQ群:3451268
(二)关于积分和求助
1、会员可通过每日签到宣传推广、分享资源、互助问答等免费获得积分和金币。
2、求取资源、获取帮助请到“问答广场”发帖。
(三)版权申明
1、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并标明本站网址(www.zxkcw.com)。
2、本站会员分享资源,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争议,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zxkcw@qq.com,我们核实后将及时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145关注

70粉丝

1543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智学课程网

官方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全国服务热线:

18883312668

运营中心:重庆市江北区、广东省惠州市、江西省赣州市

QQ群:3451268

Email:zxkcw@qq.com

Copyright   ©2020-2023  智学课程网  Powered by©zxkcw  技术支持:圆月科技     ( 渝ICP备14008072号-1 )